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报党支部组织3月份第一个党员活动日

作者:时间:2018-03-16点击数:

3月13日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报党支部进行3月份第一个党员活动日会上,杜亚丽同志带领全体党员学习了十九大报告专家学者系列解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写入党章:立起了“新时代”思想旗帜;学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学习了新华社评论文章: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是一场社科变革-论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三中全会精神等系列内容。会上支部全体党员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了学习心得的探讨。

为进一步丰富党支部活动,创新学习方式,特邀请学报编辑部的党外人士徐慧清副教授对近年来国内马克思主义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述评。徐慧清副教授指出新时代,马克思并未成为历史,国际金融危机过后,马克思思想的解释力和时代性更受推崇。

冷战结束使马克思主义在思想史上的地位和对现实的批判指导价值受到质疑甚至否定,国内学者必须用更令人信服的研究成果来捍卫马克思主义的学术和现实价值及意义,这开启了国内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篇章,“回到马克思”是这一新篇章的开首语也是关键词,国内学者出了一批令人信服的学术成果。

金融危机之后,西方学界兴起“重读马克思”热潮,并加强了与中国的学术对话,为了在国际学术界发出更响亮的中国声音,探寻作为思想家的马克思的理论原貌和历史地位,进而分析其对现实的影响,国内学界以更大的力气搜集各种版本的马克思著述及大量相关资料,北京大学成立了国内高校中最早的“马克思主义文献研究中心”, 收集和购置各种版本的文献资料,并悉心对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及其相关资料进行了大量考证、梳理和研究。2004年中央启动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学者参与了这一工程的建设,2005成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也参与到这一工程来。围绕这一工程,国内相关科研机构召开了数十次科研研讨会,出版了一批包括教材在内的学术书籍,发表了近千篇重要的学术论文,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的重点著作译文进行重新编译和修订,对10卷本《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和5卷本《列宁专题文集》的译文进行了审核和编译工作,确定了马克思主义学科体系建设的基本目标。

最后杜亚丽同志进行了总结发言,希望各位党员为支部献言献策,把国际交流与合作学报党支部办成一个学习型党支部、研究型党支部。

版权所有 (C)2015 德州学院国际交流合作处(港澳台侨办公室、国际教育学院) 电话:0534-8985611 传真:0534-8987836